-
酒鋼宏興股份公司煉鐵廠(后面簡稱宏興煉鐵廠),始建于1958年,是酒鋼集團公司建廠歷史最為久遠的廠礦之一。酒鋼煉鐵廠的發展充滿了波折和艱辛,經歷過三上兩下的磨難,1970年9月30日,1號高爐經過12年建設,煉出了酒鋼第一爐鐵水,直至1989年酒鋼2號高爐建成投產,才結束了單高爐養育三萬酒鋼人的局面。跨入新世紀,酒鋼煉鐵進入發展的快車道,3至7號高爐相繼建成投產,產能大幅提升,裝備持續改進,技術穩步提升,管理日益精細,隊伍不斷壯大,為今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公司煉鐵廠下設4個職能科室,10個生產作業區,1個設備保障作業區,11個黨支部。擁有1073人職工、干部隊伍。主要裝備有2500 m3、1800m3、1000m3級高爐各1座,450m3級高爐4座,高爐總容積為7100 m3;有6座與主要設備配套的內燃式熱風爐、16座球式熱風爐,3座頂燃式熱風爐,總蓄熱面積為78.49萬m2;有5臺總出力為227噸/小時的中速磨煤機和14個噴吹系列的噴煤設施,年噴煤能力近124.3萬噸;有3臺電除塵設備、8套布袋除塵設備。年產生鐵能力652.5萬噸。
煉鐵廠確立了“安全、長壽、低耗、優質、高效”的工作方針,提煉形成了以“自強、人本、求實、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八字廠訓,總結了“一種精神,兩個追求,三大紀律,四項品格,五條理念”的煉鐵工作作風。隨著一批批煉鐵人的迅速成長,一個擁有現代化裝備與技術人才的新型煉鐵廠在生機勃勃的戈壁雄關熠熠生輝。
一、采用先進的設備工藝技術
多年來,煉鐵廠始終堅持科技興廠的方針,通過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裝備創新,不斷推動煉鐵事業發展。先后對1、2號高爐進行了擴容改造,新建高爐的成功開爐,并順利達產達標。450m3高爐多環布料技術試驗成功并全面實施,蘭炭塊噴吹技術試驗成功,薄壁爐襯、銅冷卻壁、高導熱超微孔大碳磚和陶瓷杯爐底、爐缸侵蝕模型、水溫差在線監測、爐頂煤氣在線分析、冷卻壁穿管、爐頂噴霧打水、風口呈像、風口檢漏等技術得到應用,實現了高爐工藝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入爐焦比實現破四見三,多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了國內平均和先進水平,生鐵成本位居國內前列。
二、堅定不移地實施精料技術和和個性化爐料結構
1、抓好精料工作。
酒鋼高爐入爐料的特點是品位低、渣量大、硫負荷高、堿負荷高、軟熔溫度低、軟化區間寬,因此,高爐精料的方向主要是改善爐料的粒度組成和摸索合理的爐料結構,適當提高入爐品位。
1.1 改善爐料結構,提高入爐品位。1996年4月生產酸性球團燒結礦的3#燒結機投產,到2003年11月份,高爐爐料結構一直為:65%高堿度燒結礦+25%酸性球團燒結礦+10%塊礦,隨著選礦、燒結技術的不斷進步及豎爐項目投產,高堿度燒結礦和自產球團礦的冶金性能長足改善,為高爐指標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爐料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入爐品位由2003年之前的49-51%逐年提高,最高達到54%,結束了長期低品位冶煉的歷史。
1.2 加強篩分,減少入爐粉末。長期以來將降低入爐粉末,縮小爐料粒級差別,作為改善高爐塊狀帶透氣性對高爐提高冶煉強度、改善經濟技術指標重要措施之一。為此,從1996年開始,煉鐵內部就采取了多種技術措施,降低入爐粉末。一是加強對篩網的清理工作,建立了篩網空振及清理制度,保證篩分效果;二是提高篩分效率。通過增加地溝倉咀擋料板減少料層厚度、單篩改為雙篩增加有效篩網面積、將懸掛式概率篩改為座式振動篩和改進篩網減少堵料,使長期過篩效率差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綜合入爐粉末由2000年之前的4.98%降低到2005年之后的1.68%,高爐料柱透氣性顯著改善,實現了低品位條件下增產降耗的目標。
1.3 優化焦炭質量。焦炭是高爐順行和強化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酒鋼焦炭灰分含硫偏高,成分波動大,質量不穩定。生產指揮中心成立后,為穩定焦炭質量,首先加強了煤場管理,對存放時間長,煤質發生變化的煤堆進行重新判定,確保配煤質量。其次加強了工序間的信息溝通,依據資源狀況和高爐爐況,不斷優化配煤結構,保持了穩定的焦炭質量。尤其是2011年至2012年酒鋼3~6#焦爐干熄焦相繼投產,焦炭質量大幅度提高。
1.4合理配煤。2002年3月高爐噴吹煤粉由普通無煙煤改為洗精無煙煤后,煤粉固定炭提高,灰分明顯降低。2004年開始使用馬克煤替代了洗精無煙煤,提高動力煤配比入手,充分考慮噴吹煤粉的燃燒過程、輸送過程、高爐內未燃煤粉的消耗能力、煤焦置換比和高爐燃料比以及生鐵生產成本相互影響,確定混合煤粉中蘭炭粉、煙煤、無煙煤的配比,達到高爐影響最小,噴吹成本最低的效果。噴煤結構優化之前,高價寧夏無煙煤配比為55%,廉價的蘭炭和動力煤配比為45%。優化噴煤結構之后,高價寧夏無煙煤配比為33%,廉價煤種配比為67%,廉價煤配比增加了22%,混合煤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三、科學煉鐵,不斷推進高爐技術進步
1、優化裝料制度,提高煤氣利用。在九十年代初酒鋼高爐就進行分裝多環布料的探索,但由于多種原因,均沒有取得成功。在使用原礦,入爐品位50%以下的條件下,1997年開始使用CO↓OC↓的裝料制度,基本解決了高爐順行和強化的問題。為提高煤氣利用2001年改用三車制分裝多環布料。在此基礎上,煉鐵廠不斷探索雙高爐的基本操作制度,通過4年的實踐,逐漸探索出適合于酒鋼條件下的分裝多環裝料制度燃料比由580-600kg/t下降到530-540kg/t,入爐焦比實現破四見三。450m3高爐自投產至2011年4月,爐頂布料一直采用模擬大鐘式的小礦批、單環布料方式。進入2011年試驗多環布料并取得成功,高爐產量大幅度上升,指標進步明顯。焦比較試驗前降低20.69 kg/t。
2、推行大批重、大角度裝料制度穩定上部氣流。1998年和2000年酒鋼2座高爐相繼進行了大修擴容改造,上料設備得以改造、優化, 1號高爐礦批由28噸增加到39~43噸,2號高爐礦批由17噸增加到30~31.5噸,隨著批重的增加,爐內氣流穩定性增強,煤氣利用進一步提高。2011年1號高爐裝料進一步優化拉料程序,實現4車制拉料,批重最大達到48噸。
3、焦丁混勻入爐、提高焦丁比。通過礦槽系統改造實現焦丁與燒結礦混勻入爐。從2003年開始高爐逐步使用焦丁,但由于加入方法不當,焦丁比長期徘徊在20 kg/t以下,2004年開始焦丁計量采用時間控制,解決了焦丁加入不均勻的問題,2005年又采取焦丁二次過篩的措施,使高爐焦丁比再次提高, 2011年焦丁比達到32.14kg/t,最高焦丁比達1000kg/t,通過增加高爐入爐焦丁比,提高了焦炭使用率,在當前燃料成本日高的市場環境下,不斷推進將本增效技術進步。
4、提高煤粉粒度,促進煤粉燃燒。通過長時間調整噴煤調節閥的開度和磨輥壓力,進一步探索提高煤粉-200網目比例的操作技術,使磨煤機-200網目的比例由45~5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煤粉粒度的細化有利于提高煤粉燃燒率。2004年公司資源戰略調整,高爐噴吹馬克煤,由于馬克煤可磨性差,磨煤機臺時產量下降較多,為提高臺時產量和保證高爐噴吹效果,采用混合煤噴吹,通過一年多的生產實踐,摸索出采用70%馬克煤與30%煙煤混合噴吹,既能滿足臺時產量的要求又能滿足高爐提高煤比要求。
5、提高風溫,自2000年以來1號、2號高爐熱風爐通過提高內燃式熱風爐熱交換率技術改造、雙預熱改造、參燒焦爐煤氣、逐步全關混風大閥操作等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高爐風溫水平從1000℃左右,提高到1150℃以上,最高達到1200℃。同時,針對450m3高爐風溫水平低的問題,采用增加1座頂燃式球式熱風爐,制訂球式熱風爐周期換球制度,風溫水平從1050℃提高到1200℃以上,最高達到1250℃。風溫能力及使用水平進入行業先進。
6、提高噴煤、富氧。大噴煤、高富氧是高爐強化的有效手。2003年以來,通過改善煤粉可磨性指數、降低煤粉粒度、提高煤粉燃燒率、改善高爐順行況等操作技術的不斷進步,焦炭負荷的逐漸加重,2003年高爐煤比由30kg/t—70kg/t提高到130kg/t以上,使高爐富氧進一步提高成為可能。2005年對高爐供氧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單高爐供氧能力達到7000m3/h,解決了高爐富氧不足的問題。高爐富氧率迅速提高達到2.1%—5.4%,經過近幾年不懈努力富氧、噴吹得到長足的發展,進入國內先進水平。
7、堅持“內養外護”的護爐理念。酒鋼地處西部,原燃料不僅品位低,渣量大,還原難,而且堿負荷高達7.0kg/t以上,隨著高爐強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高爐長壽成為限制生產的環節,為保持高強度生產,解決高爐長壽問題,一方面采用爐內噴涂、風口喂線、冷卻壁穿管、壓力灌漿、造襯、增加冷卻強度、爐皮挖補、配加釩鈦礦等護爐技術;一方面堅持控制邊緣氣流發展中心氣流、提高燒結礦含鈦穩定入爐鈦負荷、建立護爐檔案等措施,堅持長期穩定護爐原則,高爐超期服役長達6年。
四、轉變觀念,樹立經營煉鐵意識
面臨市場的急劇惡化,公司提出構建鐵前成本以“煉鐵為中心”的生產組織方針,一方面采取選、燒、焦成本與煉鐵掛鉤的方式,強化外圍保障;另一方面推行經營煉鐵的管理理念,堅持“分灶吃飯”的原則,把所有能夠分解的指標都分解到單位和個人,實行獨立核算、獨立考核。
2012年以來,隨著鋼材市場的不斷萎縮,行業虧損成為所有鋼鐵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對此煉鐵廠以經濟配料為手段,以“使用上合理,經濟上合算”為指導,通過優化爐料結構,增加自產及低價料使用能力,降低燃料比等有利措施,大幅降低煉鐵成本,僅2012年實現挖潛1.8億元。生鐵成本位居行業前列。
結束語:回首過去,煉鐵人秉承艱苦創業、堅韌不拔、勇于獻身、開拓前進的“鐵山精神”的優良傳統,在艱難困苦中譜寫了一幅幅快速健康發展的壯麗詩篇,在頂天立地中打造了一支頑強拼搏的職工隊伍。展望未來,我們將始終以“自強、人本、求實、創新”的優秀品質,持續推動酒鋼煉鐵事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