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適應新常態、應對新挑戰,龍鋼公司煉鐵廠5號高爐從2016年9月份進行大礦批使用,取到了良好的冶煉效果
關鍵詞 高爐 裝料制度 大礦批
1 前言
高爐操作的關鍵是在強化冶煉過程中,如何保持爐況長期穩定順行,以獲得良好的技術經濟指標。適宜的裝料制度是高爐爐況穩定順行的重要因素。裝料制度與送風制度的有機結合是高爐獲得“優質、低耗、長壽、高效”的關鍵因素。大礦批已在許多骨干鋼鐵業中成功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5號高爐在2016年9月進行大礦批試驗,取得了成功。
2 高爐狀況及原燃料條件
2.1 高爐狀況
5號高爐于2014年12月31日點火投產,有效容積為1800m3,采用PW型串罐式無鐘爐頂、銅冷卻壁及軟水密閉循環等先進工藝。該高爐自投產以來下長期穩定、順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技術指標。2016年9月高爐在長期順行的基礎上進行了大礦批操作試驗,收益較多。
2.2 原燃料條件
使用全一級焦炭,成分、強度指標見表1。
3 裝料制度理論基礎
批重的大小對高爐煤氣流的穩定性和煤氣利用的好壞起著決定住作用,擴大礦石批重能促進礦石的均勻分布,合理布料,優化煤氣流分布,可以穩定上部煤氣流,可提高煤氣中CO2含量,提高煤氣利用率,同時使熱風所帶有的熱量能夠充分傳遞給爐料。增加高爐內鐵礦石的間接還原度。煤氣中的CO2含量提高I%,煉鐵燃料比下降20kg/t。鐵礦石間接還原是個放熱反應,而直接還原是個吸熱反應 所以,我們要采取大礦批操作,努力提高礦石的的間接還原反應,同時采用合理的道風制度,在風口前形成較長的循環區,使煤氣的初始分布向中心延伸,減少中心死料柱,改善爐缸中心的透氣性和透液性,解決煤氣流和爐料逆向運動之間的矛盾,煤氣流分布均勻合理,形成“上穩、下活”的格局,促進高爐生產順利,降低燃料比。
4 批重的選擇
合理的爐料分布結合適宜的風速可以得到合理的煤氣分布,這是高爐穩定運行的基礎。爐料分布合理的標志是: 焦炭層和礦石層的厚度適當;環向分布均勻;徑向分布:爐子中心礦焦比最低,由中心到邊沿礦焦比逐漸升高,到靠近邊沿處礦焦比艾略有下降。
4.1 焦批重的選擇
焦層的厚度由批重決定,大高爐的爐喉焦炭層厚在0.60~0.75m,不宜小于0.5m.,5號高爐的爐喉直徑為8米,根據經驗焦炭批重(t)約等于0.03dl3,(dl 為爐喉直徑,m),可知5爐的焦炭批重應該接近14.2噸, 而正常生產時焦炭水分穩定在4%~6%,因此確定干焦炭批重為13.5t,爐喉焦炭層厚度為0.634m 。
4.2 礦批重的選擇
礦批重決定爐內料層的厚度對爐料在爐喉分布影響很大,批重小時布料不均勻,小到一定程度,將使邊緣和中心無礦石。批重增大,則礦石分布均勻,相對加重中心而疏松邊緣,而且軟熔帶氣窗增大。料柱界面效應減小,有利改善透氣性。在生產中隨著枇重的逐淅擴大,中心會出現加重而邊緣相對疏松,致使風量減少. 因此礦批重有一個臨界值,當批重大干臨界值時,隨礦石批重增加而加重中心,過大則爐料分布趨向均勻: 當批重小于臨界值時,礦石布不到中心, 隨批重增加而加重邊緣或沒有明顯影響,它與爐容、原燃料、設備、操作水平、嘖吹大小、冶煉強度等有著一定的關系。
龍鋼5號高爐的爐料粉末比較多,料柱透氣性較差,為防止微變區批重可能使邊緣和中心都發生堵塞,選用緩交區批重,外圍的少許波動不至于引起氣流較大的變化,適當批重還可以調節煤氣流分布,根據國內外同類型高爐生產經驗,確定目標為焦比(410kg/t,根據礦焦比計算礦石仳重。
擴批重:13.5÷410×1000÷57.5﹪≈57t(礦石綜合入爐品味57.5%)
4.3 α角的選擇
α角是指溜槽與高爐中心線的夾角. 最大礦角(α最大礦) 決定了礦石在正常料線情況下的料面落點與爐墻的距離,對邊緣氣流的發展程度起著決定性作用,5號高爐根據原燃料條件,利用休風機會對爐頂布料器的溜槽角度進行了測定(見表5) ,并確定α最大礦48.5o,保持礦石落點與爐墻0.5m 左右的距離。
5 方案實施
9月24日開始加礦批,根據爐況的適應性逐步由49噸加至56~57噸,并且取得了長期的穩定順行,獲得圓滿成功。
5.1 穩定焦炭批重,創造穩定的焦炭平臺穩定中心氣流
如何采取措施保證中心通暢和邊緣氣流的穩定是實行大礦批冶煉的前提。高爐中心通暢的條件,一是中心負荷要輕,中心焦炭量應占全部焦炭的30%以上:二是礦石落點與爐喉中心的距離占爐喉爐喉半徑的比例要大,以保證中心負荷輕。
無料鐘高爐通過旋轉溜槽進行多環布料,易形成一個焦炭平臺。即料面由平臺和漏斗組成,通過平臺形式調整中心焦炭和礦石量。平臺小,漏斗深,料面不穩定;平臺大,漏斗淺,中心氣流受抑制。由于料流小而面寬,布料時間長。礦石對焦炭的推移作用小,焦炭料面被改動的程度輕,平臺范圍內的O /C比穩定,層狀比較清晰,有利于穩定邊緣氣流. 所以尋找合適厚度的焦窗平臺對穩定煤氣流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且焦炭平臺對控制爐內的O / C比、粒度分布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日常操作中不宜多作變動。適宜的平臺寬度由實踐決定,一旦形成,就保持相對對穩定,不作為調整對象。
根據國內經驗,大中型高爐焦窗的層厚要大于0.5m. 先前5號爐的焦炭批重為12~12.5噸,焦窗層厚度小于0.5米,礦石落入爐內時,對其下的焦炭層產生推擠作用,使焦炭產生徑向遷移。礦石落點附近的焦炭層厚度減薄,礦石層自身厚度則增厚,在爐喉圓周上出現無焦區域,氣流不穩定,導致風壓不穩定:爐堠中心區焦炭層在礦石對焦炭的推移過程中卻增厚,礦石層厚度隨之減薄,由于爐喉直徑大,推向中心的焦炭阻擋礦石布向中心的現象更為嚴重,以致中心出現無礦區.
根據上述特征,5號高爐在實踐生產中將焦炭批重由12.5噸提高到現在的13t,焦窗的厚度提高到0.62m,大大提高了焦窗的厚度,減輕礦石對焦炭推移作用,有效地提高料柱的透氣性. 由于焦炭平臺是根本性的, 在生氣過程中調整焦炭負荷時,采取穩定焦批,調整礦批重, 以使焦炭層相對穩定,保持焦窗的穩定性和透氣作用,這樣即使在原燃料條件相對較差的情況下對穩定煤氣流仍起到良好效果.
5.2 通過中心適宜的加焦量提高料枝中心的透氣性,活躍爐缸
中心加焦是保證中心通暢的有效手段,中心加焦就是借助從爐頂向高爐中心添加少量焦炭量來減小高爐中心狹小范圍內的礦焦比,使中心透氣性改善,引導更多氣流通過。由于中心透氣性好,溫度高,有助于形成倒V 形軟熔帶,以確保順行,可以使高爐長壽、低耗、高產。生產中通過增加中心焦炭布料環數、降低中心布料檔位來控制中心焦炭量達到焦批的20%左右,中心O/C 大大減小,高爐透氣性改善(見圖1)。
5.3 保持較高的風速和較高的鼓風動能
創造近似“喇叭花”形煤氣曲線,合理的送風制度是基礎。在風口前形成較長的循環區,使煤氣的初始分布向中心延伸,減少中心死料柱,改善爐缸中心的透氣性和透液性,對形成“上穩下活”的恪局是非常重要的 送風制度主要是保持適宜的風速和鼓風動能以及理論燃燒溫度,使初始煤氣流分布合理,爐缸工作均勻活躍,熱量充沛、穩定。
5.4 加大礦批
龍鋼一直因原燃料質量和操作認識水平,礦批一直維持在43~45.5噸,難以突破,2016年為實施低成本戰略,煉鐵廠尋求新的突破,從9月份開始逐步加大礦批。加大礦批過程見圖2。
5.5 優化裝料制度,提高料柱透氣性
粉末多的爐料會有填充作用,使爐料之間的空隙度縮小,所以對爐料進行篩分后分級入爐,對降低壓差,節焦有好處:因此將小塊焦(焦?。┗烊氲V石之中,有效地提高礦石的透氣性的同時提高礦石的間接還原度,將煤氣引向中心,使爐內形成利于順行的倒V 型軟熔帶,改善了礦石中心部位的透氣牲和流暢性,從而保證煤氣流的穩定性。
5.6 實踐“礦角大于焦角”的布料
增大礦角,創造中心暢通、邊緣穩定的煤氣流。邊緣穩定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冷卻璧溫度穩定,特別是下部銅冷卻壁段,溫度波動小,渣皮穩定。
5.7 造渣制度和熱制度的調整
造渣制度和熱制度不合適時,會影響煤氣流分布和爐缸工作狀態,從而引起爐況不順。大礦批冶煉后,高爐的煤氣利用必然會發生變化。也會影響高爐的熱狀態,從而會導致造渣制度的變化。因此5號高爐總結以往操作實踐經驗,摸索出大礦批冶煉的熱制度和造渣制度。規定渣堿度R:1.14-1.18,[si]0.35-0.5%,物理溫度:1500~1530℃。
6 大礦批冶煉的實際效果
在采取以上保障措施后,龍鋼5號爐的批重由以前的43~45.5t 逐步擴大到現在的56~57t,高爐穩定順行,煤氣利用大大提高,提高了綜合冶煉強度,燃科比、焦比逐漸降低,高爐穩定順行狀況明顯改善,風壓、壓差合適,透氣性改善,料尺下料均勻,無崩料、塌料現象,零懸料的歷史最好水平,[Si]穩定在0.4%左右,物理溫度> 1500C ,生鐵質量大大改善,生鐵含[S]下降,一級品率月平均在95%以上。
由于穩定的焦窗和大礦批的相組合。高爐氣流穩定,煤氣利用提高(見圖4) ,爐況順行,各項指標迅速提高(見圖5) .
7 結語
龍鋼5號高爐將批重由以前的43~45.5t擴大到現在的56~57t,實行大礦批強化冶煉,通過實行中心加焦技術,穩定焦窗平臺,實行”大α角、大礦角”布料,提高了煤氣利用,實現了邊緣穩定、中心暢通的氣流,取得了良好的技術經濟指標(見圖6) 。
① 堅持焦炭枇重13.5t 不變,穩定焦炭平臺,穩定了氣流:同時較厚的焦炭層減少了礦石對焦炭的推移作用:提高了焦碳在塊狀帶、軟融帶焦碳層的厚度,使煤氣流順利通過,降低壓差,有利于高爐操作穩定。
②中心加焦技術的應用保障了中心氣流的暢通,減弱了大礦批對中心氣流的抑制作用,為大礦批的冶煉創造了前提條件.
③焦丁和礦石混裝入爐,改善了中心部位礦石的透氣性和暢通性,穩定氣流。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