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針對柳鋼4號高爐爐缸側壁溫度升高的情況,采取休風壓力灌漿、提爐溫、加釩鈦礦、調氣流等措施,在不控冶強甚至提高冶強的情況下,將爐缸側壁溫度降至<400 ℃的安全范圍,并保持良好穩定的燃耗指標與鐵水質量指標。實踐表明,只有上下部調劑放中心、抑邊沿與加釩鈦礦相結合才能達到最佳護爐效果,其中調氣流是決定性前提,加釩鈦球在實質上發揮修復爐缸的功效;釩鈦護爐的關鍵在于控制ω鐵水(Ti)在0.10%~0.15%,相應的入爐鈦負荷底限為>3.5 kg/t,才能修復爐缸,爐溫按中等水平控制(ω鐵水(Si)在0.60%±0.05%,ω鐵水(S)在0.01%~0.02%,物理熱1 500 ℃±10 ℃)利于鈦沉淀護爐;改善原燃料質量保證順行并利于制度壓邊、維護好鐵口是護爐的基本保障。
關鍵詞 高爐護爐 爐缸側壁溫度 氣流 釩鈦球
1 前言
柳鋼4號高爐于2008-01-23投產,有效容積2000m3,26個風口,2個鐵口。爐缸采用炭磚+陶瓷杯結構,其中爐缸側壁從里到冷卻壁之間為剛玉莫來石磚+微孔模壓小炭塊+高導熱微孔模壓小炭塊;爐缸底部從上往下依次為陶瓷杯+微孔炭磚+半石墨化低氣孔率焙燒炭塊+石墨塊。爐缸死鐵層高2 m,占爐缸直徑20%,達到安全設計要求。爐缸共有4層光面冷卻壁,每層均為2塊1組,1塊進1塊出,鐵口區域為單獨1塊冷卻。由于爐役已達9年多,爐缸側壁熱電偶多有損壞或者外部接線不良顯示異常,爐缸安全狀況有失監控。2017-01-05,通過檢查整理爐缸側壁熱電偶,發現東鐵口下方2 m(8.4 m高度第5點,剛好位于象腳區域)、西鐵口下方1 m(9.4 m第T12點)側壁溫度均達440 ℃~450 ℃,西北方向爐缸冷卻水溫差達到1.9 ℃,處于爐缸安全預警范圍。于是,煉鐵廠組織進行護爐攻關,本文進行總結。
2 護爐措施
查考文獻[1~6]得知,以往護爐措施通常有以下幾點:
(1)壓力灌漿,以填充炭磚與冷卻壁之間縫隙,利于傳熱保護炭磚;(2)加強冷卻,利于爐缸保護層生成,但作用有極限;(3)加強鐵口維護,目的是形成穩固泥包,保護鐵口周圍區域的磚襯避免受到渣鐵、焦炭的直接沖刷;(4)控冶強、堵風口,本質都是減少物理沖刷,前兩者相互配合以保證鼓風動能,但只能延緩爐缸侵蝕不能逆轉,且長期使用不利于爐況順行及指標優化;(5)調制度,改長、直風口,本質也是減少邊沿機械沖刷,但長期改長、直風口對爐缸活躍不利;(6)停風涼爐,爐缸安全發生危險警報時被迫臨時緊急使用,對爐況不好;(7)加釩鈦礦護爐。柳鋼是國內最早應用此技術并取得成效的。其本質是化學修復,長期有效,其原理是,TiO2在爐內高溫區被直接還原生成元素Ti熔解進入鐵水中,當與鐵水中熔解的C、N的濃度積達到飽和狀態時析出,生成TiC、TiN、及其固溶體Ti(C,N),主要是在離爐缸冷卻壁較近的區域,與鐵水及鐵水中析出的石墨等在爐缸爐底生成、發育、集結,尤其是已受侵蝕的爐缸磚縫與內襯表面,由于Ti(C,N)熔點很高,起到修復爐缸受損部位的作用,與石墨、凝鐵層一起保護爐缸。
根據4號高爐爐缸側壁溫度具體情況逐步采取如下系列措施。
2.1 初始期加強冷卻
由于2016年二季度處理爐況需要降低爐缸冷卻水壓力,并使用螢石錳礦洗爐,爐況恢復正常后冷卻水壓力沒有及時恢復,對爐缸維護不利。2017-01-05檢查發現爐缸側壁溫度升高、冷卻水溫差達1.9 ℃后,立即逐步恢復爐缸冷卻水壓力,由0.26 MPa升至0.32 MPa,經過1個月的時間,加上壓力灌漿的作用,爐缸冷卻水溫差逐步降至1.5 ℃。
2.2 壓力灌漿
2017年利用休風機會共進行了3次爐缸壓力灌漿,每次灌漿都力求控制好灌漿壓力,以防過猛把磚襯頂移位或脫落。從灌漿效果看,每次初始短時間內爐缸側壁溫度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持續時間不長就反彈。2017-08-07對爐缸進行紅外成像掃描,發現爐缸東西方向仍然存在氣隙。可見,灌漿后漿料受熱收縮,難以完全填充氣隙。另外,當其他因素不利時,爐缸側壁溫度每次幾乎反彈到原位,依此判斷,氣隙存在引起磚襯傳熱受阻只是爐缸側壁溫度升高的次要因素。
2.3 提爐溫、加釩鈦礦
進入2017-02,爐缸側壁溫度反彈,主要是9.4 m第T12點溫度突破450 ℃。2017-02-10起,開始注重提爐溫操作,控制ω鐵水(Si)在0.55%~0.85%、ω鐵水(Ti)在0.08%~0.12%、ω鐵水(S)在0.010%~0.020%,提鈦護爐,適當降低渣鐵流動性以減弱沖刷侵蝕。之后,側壁溫度雖然反復波動,但總體稍有下降,直至2017-02-25大量配用水焦后,受氣流影響,爐缸側壁溫度反彈,至2017-04-06, 8.4 m第5點接近450 ℃,9.4 m第T12點接近470 ℃,突破歷史新高(見圖2),被迫緊急啟用釩鈦球護爐。為增加作用,布料時把釩鈦球布在邊沿,以利于鈦氧化物集中于邊沿區域還原,且在爐缸邊沿析出沉淀。
實踐表明,提爐溫、加釩鈦球護爐是有效的,調整前后爐溫變化見圖1,爐溫不必控制過高,以免增加操作難度,ω鐵水(Si)控制在0.6%左右也能達到良好的護爐效果,關鍵是鐵水中Ti含量;在氣流調整合理的條件下,釩鈦球配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側壁溫度下降效果才會明顯,這跟入爐Ti負荷及補爐率(m爐內(Ti)/m入爐(Ti))有關,補爐率越高效果越明顯,Ti平衡計算結果見表1??梢?,釩鈦球用量>500kg/批后,控制[Ti]%在0.1~0.15,補爐率才超出不加釩鈦礦時的補爐率,方可達到護爐效果。由于配釩鈦球生產后,爐缸活躍受影響,每次視側壁溫度下降后減少釩鈦球配用量,當釩鈦球配用減至≤500kg/批后,側壁溫度往往反彈,比如6月5日起釩鈦球減配至500kg/批后,在制度壓邊、爐況順行良好的情況下,爐缸側壁溫度從6月16日起至7月8日快速反彈至450℃;同樣,8月31日減配釩鈦球至500kg/批后,側壁溫度快速反彈,及時加配釩鈦球后才終止反彈并回降,這兩次調整及反應均證明了釩鈦球的起用下限??紤]鈦的其他來源,用入爐鈦負荷表征入爐鈦底限更科學,護爐起效的鈦負荷應>3.5kg/t。
2.4 調制度與放中心、抑邊沿貫穿始終
邊沿氣流發展,一方面加強了氣流對爐缸的沖刷攪動;另一方面,導致生成的渣鐵集聚在爐缸邊沿,且中心偏弱后中心死料柱透氣透液性減弱,兩者疊加作用造成鐵水環流加劇,對爐缸磚襯機械沖刷侵蝕加重;再者,不利于爐況順行。柳鋼4號高爐在氣流調節上注重“穩定邊沿,打開中心;穩定中心,照顧邊沿”,但受到原燃料質量變化等影響,有些時段被迫放開兩道氣流,引起爐缸側壁溫度升高。實踐表明,氣流是影響側壁溫度的決定性因素,邊沿發展時,其他護爐措施失效,多次氣流調節引起了側壁溫度的反復升降,在此重點列舉典型的幾個時段作為例證。
(1)2017-02-01至2017-02-14側壁溫度升高。1月下旬起,原燃料質量下滑,焦炭S上升、強度下降,煤粉S、灰分上升,球團堿金屬上升,爐內透氣性變差,中心氣流弱,走料偏尺明顯偶有滑料,爐溫偏低爐型不穩,為保順行被迫縮批重(51 t→45 t)調節布料制度
放開兩道氣流,順行很快改善,但爐缸側壁溫度迅速反彈(見圖2)。
(2)2017-02-17至2017-03-04側壁溫度下降。順行改善后逐步恢復各制度,擴批重改制壓邊
,邊沿氣流受抑制,加上2月10起開始提爐溫護爐,爐缸側壁溫度逐步下行。
(3)2017-03-27至2017-04-08側壁溫度升高。由于2月25日開始長期配用大量水焦(30%~65%),初始階段退守制度過渡順行后,逐步恢復優化,3月20日礦焦同角度壓邊至41°后氣流不穩,壓量緊張,走料偏尺,爐溫波動大,加上多塊銅板漏水,邊沿不穩渣皮頻繁脫落,為保順行及時退角度
,調整后爐缸側壁溫度迅猛飆升突破470 ℃(9.4 m第T12點)。
(4)2017-04-09至2017-04-30側壁溫度下降。焦炭干焦部分質量好轉,壓量均衡順行改善,4月6日改制壓邊
,加上4月5日起配用釩鈦球護爐,側壁溫度下降明顯。另外,4月18日起提產后,風量增大較多,利于吹透中心,弱化邊沿,也發揮作用。
(5)2017-05-01至2017-05- 27側壁溫度升高。4月中旬起燒結低溫還原粉化率走高(達37.5%),5月以來噴吹煤粉頻繁變煤種后灰分持續偏高,加上5月初焦炭干焦部分強度下降,爐況變差,改制放兩道氣流
,側壁溫度逐步回升至450 ℃。
(6)2017-05-28至2017-06-15側壁溫度下降。5月25日水焦停用全上干焦,爐況明顯好轉,制度優化
后側壁溫度快速下行。
上述實踐表明,為保順行調氣流時,邊沿氣流必須抑制,即使在保證中心氣流的條件下,邊沿也不能放開,否則其它護爐措施失效;操作上,4號高爐的礦石布料最外環角度必須≥40°。
2.5 下部調劑
一是利用休風機會調整上翹的風口中套,利于吹活爐缸;二是2017-04下旬開始順應提產要求,加大風量,利于吹透中心(見圖3),鼓風動能有所增加。
2.6 加強鐵口維護
8月上旬炮泥質量出現問題,塑性太差,打泥困難進泥時長,鐵口維護困難,鐵口深度由正常時的3.0 m降至2.4~2.7 m,泥包長不起來,使鐵口周圍磚襯裸露在渣鐵及煤氣的強烈沖刷之下,導致在其它制度正常、氣流正常的情況下,爐缸側壁溫度由420 ℃反彈至457 ℃(9.4 m第T12點,位于鐵口下方1 m)。8月中旬改善炮泥質量后,打泥逐步正常,鐵口深度正常后,側壁溫度逐步回降。
2.7 原燃料質量管理
原燃料質量波動容易引起氣流波動,原燃料質量變差必然引起料柱透氣性變差,為保順行就被迫發展兩道氣流,邊沿放開后必然對爐缸不利。2017年共有3次明顯的影響:一是1月中旬~2月上旬,焦炭強度下降、含S升高,球團堿金屬升高,煤粉灰分、含S升高;二是2月25日~5月24日長期大量配用水焦(30%~65%);三是4月中旬燒結低溫還原粉化率異常升高,由正常時的20%左右升至37.5%,煤粉灰分升高。三次波動均造成爐況大幅波動,順行變差后被迫放開兩道氣流,引起側壁溫度升高。今年以來,4號高爐一直嘗試提煤降焦攻關,但由于噴吹煤粉灰分偏高(平均11.5%),燃燒性能差,當噴煤量加到37t/h達2h后,氣流明顯失穩,走料不穩,爐況不受,煤比無法攻上155kg/t;直到8月下旬,噴吹煤灰分逐步下降,9月上旬降至10.5%左右,爐況才容易接受高煤比,煤比持續達160kg/t氣流仍然能夠保持穩定??梢?,穩定良好的原燃料質量是氣流穩定、冶煉順行穩定高效、也同時是爐缸安全運行的基本保障。
3 效果
通過實施一系列護爐舉措,目前爐缸側壁溫度已經降至<400 ℃安全監控范圍(見圖2),保障4號高爐的安全生產,但是受原燃料質量變化等影響還存在若干程度的波動,側壁溫度總體是波動下行的,必須密切跟蹤及時應對。目前,柳鋼4號高爐車間基本掌握本爐的有效護爐方法,確保爐缸安全,高爐指標優秀(見表2),并且仍然保持正常高產狀態甚至于4月下旬起提高冶強,燃料消耗水平基本保持,尤其是9月份優化制度、提煤降焦后焦比、燃料比下降顯著,鐵水質量指標穩步改善。
注:針對4號高爐護爐需要,4月起優質率[Si]%上限由0.65提高至0.80;2月產量低原因為受到計劃檢修、上料設備故障、吹管燒穿、轉爐故障等影響較大。
4 存在問題
(1)加釩鈦球護爐與爐缸活躍度的矛盾。爐芯溫度、爐缸活躍指數與爐缸側壁溫度呈正比關系(見圖3),即加釩鈦球護爐后,側壁溫度下降,但爐缸活躍度也跟著下降,不利于順行;在加釩鈦球初始階段,渣鐵流動性變差,出鐵難度增加,出鐵流速慢且不持久,通過適當放寬鐵水含S、開大鐵口、縮短出鐵間隔等措施后才逐步適應。因此,生產中采取的措施是,當側壁溫度下行至安全范圍后,適當降低釩鈦球配用量(見圖4),過量減少后引起側壁溫度反彈,目前摸索出的釩鈦球配用底限為每批500 kg 。
(2)理論燃燒溫度控高,有利于鈦氧化物還原生成Ti,同時爐溫控制在中等偏下水平(ω鐵水(Si)在0.5%~0.6%,物理熱1 480 ℃~1 500 ℃),有利于Ti的析出生成Ti(C,N),但實際操作中,爐溫控中等偏下水平后,料速難以控制,在保證全風下必須減少富氧,從而使理論燃燒溫度從2 200℃±50℃降至<2100 ℃,達不到理論控制效果。從風溫看,柳鋼4號高爐熱風爐風溫正常水平只能達1180℃~1200 ℃,且優化制度后,煤氣利用提高,熱風爐燒爐困難,風溫平均水平只有1190 ℃的水平,這也限制了理論燃燒溫度的保證與提高。
5 結語
4號高爐經過近半年的護爐生產實踐,得出幾點經驗:
(1)護爐方法:強化爐缸冷卻作用有限,壓力灌漿效果不夠明確;布料制度上放中心抑邊沿是決定性因素,發展中心是最有效的護爐手段,發展邊沿對護爐是非常不利的;傳統的加釩鈦礦護爐技術是實質上修復爐缸的有效手段,布料制度與加釩鈦球相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護爐效果;
(2)改善原燃料質量,利于改善料柱透氣性保證順行,為優化布料制度、抑制邊沿氣流利于護爐、提高指標等創造條件;維護好鐵口是護爐的基本保障;
(3)釩鈦礦護爐的爐溫控制上,中等水平(ω鐵水(Si)在0.60%±0.05%,ω鐵水(S)在0.01%~0.02%,物理熱1 500℃±10 ℃)也能護爐,關鍵是Ti,ω鐵水(Ti)控制在0.10%~0.15%時補爐效果明顯,相應的入爐鈦負荷底限為>3.5 kg/t,才能起修復爐缸的作用;
(4)加釩鈦球護爐影響爐缸活躍度,兼顧好護爐與順行的關系,發揮好上下部調劑的作用,采取多手段配合護爐,即使在不控冶強甚至提高冶強的情況下,也能取得良好的技術經濟指標,實現高效護爐,一舉兩全。
6 參考文獻
[1] 周傳典. 高爐煉鐵生產技術手冊. 冶金工業出版社,2002.
[2] 韓奕和. 高爐爐缸燒穿及預防對策. 煉鐵,1987(5):20~23.
[3] 李東生,朱建偉,王文忠,等. 鞍鋼1號高爐風口喂線定向修復爐缸試驗. 煉鐵, 2006,25(1):48~49.
[4] 劉苗,董曉春,姬光剛,等. 萊鋼3號高爐護爐生產實踐. 煉鐵, 2012(3):36~38.
[5] 張賀順, 劉利鋒, 馬洪斌. 首鋼2號高爐強化冶煉爐缸水溫差的控制. 煉鐵,2007,26(1):23~25.
[6] 謝愛平,肖建華,孫武全. 新鋼7號高爐爐缸熱流強度異常升高的處理. 煉鐵,2014(6):25~28.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