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昆鋼2 500 m3高爐極限產能進行理論分析計算,以理論計算結果為依據,結合生產實際,組織開展優化用礦結構提高綜合入爐品位、優化高爐操作參數提高風量與富氧率、夯實基礎管理等攻關工作,高爐產能大幅提升,有效容積利用系數最高達到2.768 t/(m3·d) 的國內同級別高爐先進水平。
關鍵詞 風量 用礦結構 入爐品位 利用系數
1 前言
昆鋼2 500 m3高爐2012年6月26日點火開爐以來,受單系統生產,燒結→煉鐵工序間的產能不匹配及市場長期低迷等綜合因素影響,高爐長期封堵兩個風口,有效容積利用系數僅在2.20~2.50 t/(m3·d)的偏低水平。2015年以來,隨著國家對鋼鐵行業“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取締“地條鋼”等相關政策的實施,鋼材市場好轉,噸材利潤水平不斷提升,如何發揮昆鋼2500m3高爐工藝裝備優勢,提升昆鋼2500m3高爐產能勢在必行。煉鐵工作者結合昆鋼2 500 m3高爐實際,以2017年1~6月生產數據為基準,對影響煉鐵工序產能釋放關鍵的“風量、富氧率、入爐品位”三個因素進行分析,理論計算可以達到的最大“風量、富氧率、入爐品位”水平,并在生產中逐一組織開展提高風量、富氧率工藝參數攻關及燒結、高爐用礦結構優化攻關工作,高爐產能大幅提升,有效容積利用系穩定在2.70 t/(m3·d)的較高水平。
2 限制昆鋼2 500 m3高爐產能釋放的原因分析
2.1 燒結→煉鐵工序間產能不匹配
燒結工序僅配置一臺300 m2燒結機,投產以來,受市場影響,大量使用省內燒結性能較差的貧雜、低品位鐵礦粉、鐵精粉,加上環保壓力大,燒結機利用系數長期偏低,燒結礦礦不保鐵問題突出。300m2燒結機燒結工作者長期堅持開展生產組織模式優化、技術裝備改造升級、工藝操作參數優化完善等攻關工作,2016年燒結機產能達266.92萬噸、利用系數1.06 t/(m2·h),均創歷史新高,但也僅能滿足
2 500 m3高爐鐵水產量220萬噸的燒結礦用礦需求,高爐在現有產能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燒結礦存在明顯缺口。燒結→煉鐵工序間的產能不匹配,限制高爐產能釋放。
2.2高爐綜合入爐品位低
昆鋼2 500 m3高爐2016年6月26日點火開爐以來,鋼材市場持續低迷,為了降低用礦成本,燒結工序燒結性能優、品質高的進口礦(巴西粉、南非粉)使用比例低,省內燒結性能差、質量差的貧雜低品位礦使用比例高,造成燒結工序燒結礦產量與燒結礦品位長期偏低,高爐綜合入爐品位低,限制產能提升。
表1 燒結工序進口礦配比與燒結礦品位、入爐品位的關系
時間
2014
2015
2016
2017.1~6
進口礦配比/%
12.02
27.09
34.67
35.14
燒結礦品位/%
48.79
50.96
52.18
51.47
綜合入爐品位/%
51.38
53.80
54.17
53.97
2.3 風量水平較低
昆鋼2 500 m3高爐風機配置能力為5 000 m3/min,受單系統生產組織模式、市場低迷、綜合入爐品位低,渣量大等因素影響,高爐長期封堵兩個風口維持生產,接受風量能力差,僅4 100 m3/min,低于國內同類型高爐4 500 m3/min左右水平,限制產量提升。
2.4富氧率低
昆鋼2 500 m3高爐配套制氧工序能力達40 000 m3/h,遠大于燒、鐵、鋼工序用氧需求,受綜合入爐品位低,渣量大,焦炭質量差影響,高爐接受富氧能力差,氧量僅維持在14 000 m3/h,限制產量提升。
3 昆鋼2 500 m3高爐極限產能分析
隨著國家對鋼鐵行業“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取締“地條鋼”等相關政策的實施,鋼材市場好轉,噸材利潤水平不斷提升,如何發揮昆鋼2500m3高爐工藝裝備優勢,提升產能勢在必行。由于昆鋼2 500 m3高爐開爐以來一直處于低冶煉強度生產,高爐極限產能是多少、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增產、怎么做等系列問題給煉鐵工作者提出極大挑戰,面對這些問題,煉鐵工作者結合實際,首先對2 500 m3高爐極限產能進行理論分析計算。
3.1提高風量增產
以2 500 m3高爐2017年1~6月生產數據為基準,通過查詢收集整理國內2 500 m3級高爐合理的爐腹煤氣量指數在58~64之間為依據,按64上限值計算得到昆鋼2 500 m3高爐允許的最大爐腹煤氣量為6 529.00 m3/min,最大允許風量為4 590 m3/min。高爐風機配置能力為5 000 m3/min,2017年1~6月使用風量僅4 185 m3/min,噸鐵風量1 000 m3,若將封堵的兩個風口捅開,按允許最大風量4 590 m3/min組織生產,風量增加將帶來增產583.20 t/d。
3.2 提高富氧率增產
在制氧能力遠遠大于工序消耗能力的前提下,提高高爐富氧率不存在氧氣問題,通過分析國內先進2 500 m3高爐富氧率情況,我們認為昆鋼2 500 m3高爐富氧量由2017年1~6月的14 000 m3/h增加到18 000 m3/h是可行的,在最大風量4 590 m3/min冶煉條件下,富氧率將達到5.00 %,增產258.47 t/d。
3.3優化高爐用礦結構,提高入爐品位增產
為確保爐渣脫硫能力,在保證爐渣R2≥1.15倍的前提下,我們提出以下用礦結構優化思路:
①燒結工序增加燒結性能優、品位高的進口礦(南非粉、巴西粉)配比,減少省內燒結性能差、品位低的貧雜礦配比,優化燒結工序用礦結構,適當提高燒結礦二元堿度,改善燒結性能,提高燒結礦品位的同時提搞產能,緩解燒結礦礦不保鐵問題;
②高爐用礦結構減少或停用高硅低品位自產球,增加進口低硅高品位南非塊或低硅高品位印度球替代,適當降低燒結礦配比,達到緩解燒結礦緊張的同時提高綜合入爐品位。
經與相關部門探討,一致認為此用礦結構優化思路可行,高爐入爐品位將提升2.83個百分點,增產420.40 t/d。
表2 優化用礦結構提高入爐品位增產
時間
燒結礦
配比
%
自產球
配比
%
南非塊
配比
%
印度球
配比
%
爐渣R2
倍
綜合入
爐品位
%
日產
t
2017.1~6
69.60
30.40
/
/
1.165
53.97
5942.00
優化建議
65.00
/
10.00
25.00
1.150
56.80
6362.40
對比,±
-4.60
-30.40
+10.00
+25.00
-0.015
+2.83
+420.40
3.4高爐理論極限產能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計算,昆鋼2 500 m3高爐在2017年1~6月基礎上,按極限風量4 590 m3/min組織生產,風量增加將帶來增產583.20 t/d;在最大風量4 590 m3/min冶煉條件下,按最大富氧量
18 000 m3/h組織生產,富氧率將達到5.00 %,增產258.47 t/d;用礦結構優化調整,綜合入爐品位提高2.83 %,增產420.40 t/d。合計增產達1 262 t/d,達到7 204 t/d,為高爐極限產能。
4 昆鋼2 500 m3高爐產能提升生產實踐
4.1燒結工序提質增產
燒結工序通過開展增加燒結性能優的進口巴西粉、南非粉用量,相應減少省內低品質粉精礦用量用礦結構調整,提高料層厚度、機速、堿度等關鍵工藝參數控制,加強設備維護管理、提高設備作業率等基礎管理工作,燒結礦產量提升、質量得到改善。
表3 燒結工序工藝調整燒結礦產、質量提升效果
時間
進口礦配比
%
料層厚度
mm
機速
m/min
燒結礦R2
倍
作業率
%
利用系數
t/(m2.h)
燒結礦品位
%
2015
27.09
700
2.00
2.35
95.34
0.98
50.96
2016年
34.67
700
1.80
2.39
95.93
1.02
52.18
2017.1~6
35.14
716
1.89
2.39
93.85
1.04
51.47
2017.7
41.25
800
2.08
2.41
98.89
1.08
53.36
2017.8
41.68
800
1.98
2.42
97.28
1.11
52.96
2017.9
45.29
800
1.97
2.48
99.75
1.09
54.12
2017.10
42.55
800
1.92
2.53
90.12
1.09
54.49
2017.11
50.37
800
2.10
2.48
98.64
1.10
54.29
2017.12
50.35
800
2.16
2.52
97.89
1.07
54.68
2017.7~12
45.25
800
2.04
2.47
97.10
1.09
53.98
4.2 高爐工序用礦結構優化
高爐工序逐步降低自產低品位“燒結礦+球團礦”使用比例,增加高品位南非塊礦替代,綜合入爐品位逐月提高,為提高產量奠定基礎。
表4 高爐工序用礦結構優化效果
時間
燒結礦配比
%
燒結礦
品位
%
球團礦
配比
%
球團礦
品位
%
南非塊
礦配比
%
南非塊
礦品位
%
入爐品位
%
2015
72.35
50.96
26.66
57.21
0.99
64.07
53.80
2016
70.30
52.18
29.67
58.81
0.03
62.45
54.17
2017.1~6
69.61
51.47
30.04
59.72
0.36
64.88
53.97
2017.7
70.60
53.36
25.84
58.94
3.56
64.03
55.18
2017.8
69.97
52.96
24.06
59.02
5.97
63.00
55.01
2017.9
70.03
54.12
22.42
57.91
7.55
63.85
55.70
2017.10
67.86
54.49
21.74
59.00
10.39
63.20
56.01
2017.11
68.13
54.29
21.65
57.97
10.22
63.30
56.29
2017.12
66.54
54.68
22.97
59.91
10.49
64.65
56.30
2017.7~12
68.86
53.98
23.11
58.79
8.03
63.67
55.75
4.3 優化高爐操作參數
以爐腹煤氣量為控制核心,在保證腹煤氣量≤6 500.00 m3/min的前提下,2017年8月11日通開一個長期封堵的風口,增加進風能力,適當提高風量與富氧率,縮小壓差與頂壓的差距,爐況保持穩定順行。
表5 高爐用礦結構優化效果
時間
風量
m/min
壓差
KPa
頂壓
KPa
壓差-頂壓
KPa
富氧率
%
2015
4120.00
183
174
9
3.17
2016
4159.00
189
181
8
3.31
2017.1~6
4185.00
191
181
10
3.26
2017.7
4361.00
192
192
0
3.61
2017.8
4372.00
202
194
8
3.70
2017.9
4394.00
203
201
2
3.74
2017.10
4237.00
199
195
4
3.15
2017.11
4420.00
199
200
-1
3.65
2017.12
4437.00
199
201
-2
3.32
2017.7~12
4370.00
199
197
2
3.53
4.4 夯實基礎管理,降低高爐休風率
加強設備日常點巡檢和維護,實施設備包機項目負責制和操檢有機結合制,改善設備在線運行精度和長周期運行質量,休風率逐月降低,2017年下半年僅為1.28 %。
加強出鐵管理,優化出鐵模式,一個鐵口出鐵的同時,另一個鐵口清理具備出鐵條件,待出鐵鐵口來風后立即打開待出鐵鐵口,實現連續出鐵;加強鐵口維護管理,保持鐵口深度>3.20 m,嚴禁潮鐵口出鐵,及時出凈查鐵,為爐內操作保駕護航。
加強槽下篩分管理,嚴格控制篩分時間,及時清篩,控制入爐粉末<5 %。
5 實踐效果
通過對限制昆鋼2 500 m3高爐產能釋放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對理論產能進行計算并在生產中逐一組織實施,高爐入爐品位、風量、富氧率得以提高,平均日產量大幅度提升,有效容積利用系數達2.768t/(m3·d)的國內同級別高爐先進水平。
表6 實踐效果
時間
入爐品位
%
風量
m3/min
富氧率
%
平均日產
t/d
有效容積利用系數
t/(m3.d)
2015
53.80
4120.00
3.17
5825.00
2.330
2016
54.17
4159.00
3.31
6063.00
2.425
2017.1~6
53.97
4185.00
3.26
5942.00
2.377
2017.7
55.18
4361.00
3.61
6317.00
2.527
2017.8
55.01
4372.00
3.70
6510.00
2.604
2017.9
55.70
4394.00
3.74
6594.00
2.638
2017.10
56.01
4237.00
3.15
6387.00
2.555
2017.11
56.29
4420.00
3.65
6830.00
2.732
2017.12
56.30
4437.00
3.32
6920.00
2.768
2017.7~12
55.75
4370.00
3.53
6594.00
2.638
6 結論
(1)風量、氧量、入爐品位是限制高爐煉鐵產能釋放的三個關鍵因素,高爐生產要實現高產目標,必須具備較大的入爐風量,富氧量及較高的綜合入爐品位。
(2)以爐腹煤氣量為指導依據,通過理論分析計算,得到昆鋼2 500 m3高爐極限入爐風量為4 590.00 m3/min、極限富氧率為5.00 %,在綜合入爐品位56.80 %冶煉條件下,極限產能為7 204 t/d。
(3)2 500 m3級高爐通過夯實基礎管理,優化燒結、高爐工序用礦結構與操作參數,提高入爐品位、增大入爐風量、提高富氧率、夯實基礎管理等技術措施,有效容積利用系數達2.70 t/(m3.d)以上是可行的。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