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以春抽,木以秋零。秋天到了,且正沿著落葉向深秋走去。我以為這個季節最可看的,是臨水而居的蘆葦。有時候,不經意就能在不起眼的池塘邊,看見一叢靜靜的蘆葦,撐著一蓬蓬柔美的蘆花,隨風搖曳。每每此時,心里就會涌上柔軟。古人說,“春花和秋氣,不感無情人。”這真是精微入情的好話。
蘆葦不比蒹葭,但也頗具風味。記得小時候就喜歡蘆花,但凡下河游泳,上岸后會折幾枝蘆花帶回去給姐姐。姐姐用瓶子盛了清水,將蘆花插進去,擺在桌上,簡簡單單的,但房間就好看了。可惜,長大后,沒有再給姐姐折過蘆花。及長,喜歡蘆葦,則是喜歡它的詩意。記得一位寫詩的朋友說蘆葦跟夕陽最配,想想,也的確是這樣,深想,不但配,而且幾乎是絕配,但仿佛還有其他物事也可以配得上。到底是什么,也是后來才知道。
蘆葦是極樸素常見的植物,臨水,喜陰。春天來時,它青青翠翠地生長。其桿纖細翠綠,葉細窄狹長。若不是后來開出蘆花,它和別的臨水植物區別并不大。入秋后,翠綠的桿由青綠變成了淺黃,繼而深黃,然后忽然有一天,頭頂就撐開了一蓬豐實的蘆花。蘆花輕而滿,在風里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溫柔。其實一直都驚異,如此柔弱纖細的桿,何以撐得起那么豐重的頭顱而不折斷。
想來,大約是它的本性使然。蘆葦隨遇而安,只要有水,就可以安家。詩人說:故鄉是流浪的最后一站。蘆葦仿佛沒有最后一站,它是沒有故鄉的植物。任何依水而生的東西,都是脆弱和普通的。但它的獨特之處也很醒目:在每一個逝處,生命都會重新開始。世間很多東西都是如此,越是不起眼的,就越有頑強的生命力。蘆葦看上去既有輕盈的豐滿,也有輕盈的堅韌。作為臨水植物,它是陰性的。但在我眼里它卻屬于中性偏陽的植物。陰性的植物美則美矣,卻缺乏內斂和理性,而蘆花,就有適度的張揚,這種張揚里隱藏著一種迸發的呼吸。而這種呼吸里,斂藏著蓬勃的生命。
深秋天氣,天氣晴好得讓人坐不住。那天去爬山,在山頂看到山腳江邊有很大一片蘆葦,滿目秋黃,很是漂亮。于是下山去了水邊,曲折地進了蘆葦叢。很想拍蘆花搖動的飄逸,卻抓不住。風把蘆花吹得伊伊飄動的時候,我很心動,覺得跟著它們一道進入了秋天的內部。秋天聲響奇特,能聽見風在蘆葦間穿行的聲音,蘆葉相互間摩擦的聲音。蘆花隨風而動,或靜默,或微傾,或俯仰。風大時,那種俯到極致的姿勢,也性情到了極致。以前我詩意地想過蘆葦是琴弦,水岸是琴枕,它們會在天地奏鳴,其實還是淺了。
那天興盡而返,我折了一支蘆花帶給女兒,女兒接過蘆花便像舉著風車一樣跑了起來,她跑的時候,我想起她的小時候。那時候送她上學或下學,她總喜歡在我后面攤開小手,問她做什么,她說跟風娃娃玩。我很欣慰她和我一樣也喜歡風。我喜歡與風親近的事物,大凡被風培育的事物,都優美而浪漫,然而人生跌宕,如果由物及人,或者由人及物,就浪漫卻微苦了。
記得那天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女兒知不知道蘆葦跟什么最配。她答不出。我說:夕陽啊。她聽到,很快說是啊是啊,跟夕陽最好看。末了,我又說:其實,還有一樣東西也很配它。是什么,她急急地問。船。我輕輕地答。
而這,竟也是多年前了。
夕陽,蘆葦,水,風,船,這些都是人世間極輕柔的事物,它們是人間煙火的一部分。對某些人而言,即使這些東西全都沒有,也無所謂。但像我這樣的人,仍是喜歡,而且會一直喜歡。因為在這些輕柔的事物內部,我知道有遼闊得無邊的自由。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