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3月發生了蘇聯侵占中國領土珍寶島事件,在珍寶島戰斗中我軍抗擊侵略取得勝利,但蘇聯仍不死心,妄圖大規模進攻中國,中國政府準備應戰。要建設祖國,要準備打仗,就需要搞鋼鐵建設,而且當時的政策是工業以鋼為綱,必須把鋼鐵工業搞上去。但天津市是老工業基地,是有鋼的生產,但沒有鐵,更沒有鐵礦,而且天津市沿海大城市,邊防地區,擴大生產是與戰備形勢不符的。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69年8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在河北省涉縣境內秘密籌建天津鐵廠,當時定名為6985工程,由天津市和河北省負責成立天津市6985工程指揮部,原天津市副市長楊拯民任總指揮,最初的名字定為八五鋼鐵廠。
1970年初,來自全國各地的工程建設者來到這里,這其中,有一萬多名天津知青,六千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復員戰士,五百名從“包鋼”抽調的骨干,近百名剛剛從牛棚出來的老干部,這些人既是鐵廠的建設者,也是第一批扎根在這里的天鐵人。
1972年2月第一座焦爐建成投產,同年4月30日高爐建成投產,結束了天津市“手無寸鐵”的歷史。
第一批天鐵人經歷了不到10年的艱苦奮斗,到1987年生鐵年產達到100萬噸以上,跨入全國大型冶金企業行列。
此后,為了方便管理,天津市于1988年在這里設立了街道辦事處,在行政區劃上正式劃歸河東區管轄。如今的鐵廠街道,下轄神山、神黃、黃花腦、龐歧、寨坡山(石礦)、新家園6個社區居委會,已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招牌。
如今的天鐵,提起來那就是響當當的大企業,但在新建之初,卻面臨諸多困境。
最初建廠之時,員工沒有統一的員工宿舍,為了搞生產,吃住都在老鄉家里,生活條件艱苦到只能吃糠咽菜,因為水資源缺乏,洗澡更是難得的事情。
就是在這里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這群天津青年們愣是開拓出了一番作為。
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在神山和黃花腦兩個生活區,一幢幢職工宿舍依山而立。風景宜人的山頂建起工人療養院,室內游泳池、健身房。
并且迅速成長到有近萬職工,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大樓,有N個色香味俱全的寬闊食堂、圖書館、職工俱樂部、影劇院、籃球場、神山公園、兒童樂園、露天游泳池的大型企業,還不定時地組織員工拍電視劇演歌舞,在當時可是非常超前的!
廠里每個生活區還都設有商店,各式生活用品都能買到,廠子后面還有商業一條街,各種煙酒店、土產店、飯店、書店都能找到,幾乎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小王國“,配套設施讓現在的大型企業都難以望其項背。
教育方面也沒落下,有了“一條龍“式教育鏈,托兒所、幼兒園、小學,第一中學,第二中學,職工學校,天鐵子弟有學可上。
醫療方面,跟一中心醫院合作辦院,有醫生駐場坐診,免去了生病還得長途奔波之苦。
那時候能進天鐵絕對是一件讓左鄰右舍都羨慕的事。
從1969-2019,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鐵廠的名字也幾經更迭,從八五鋼鐵廠改成天津鐵廠,又從天津鐵廠變為了天津天鐵冶金集團有限公司,但天鐵人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永不朽,深深地融進了這片熱土之中。
從第一批天鐵人到涉縣定居、工作、生活,至今最少已有3代人在這里出生和成長,雖然與天津相隔650公里,但被人問起:你是哪里人時,仍舊會自豪地脫口而出:我是天津人!
這種屬于,不只是一張天津河東的戶口,而是來自骨子里的血脈相連。
如今,第一批天鐵人早已是頭發斑白的老者,有的甚至已四世同堂。
天鐵有規定,凡是在廠內干到離退休的人員,都能夠在寸土寸金的天津解決住房,因而這批人退休后大都選擇回到天津,落葉歸根。
而第二代天鐵人有的選擇回津發展,有的繼續留在了天鐵,繼續著父輩的理想和堅守。
雖然有650公里,13個小時的車程距離,但濃濃的鄉愁卻隔不開,對于這代人而言,輾轉于兩地生活已經是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了。
但這代人卻又是最難的一代,上有老下有小。
本是故土,卻要為了一腔奉獻之情遠走他鄉,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換來的卻是本地人的同化,前半生無法真正意義上融入天津,生活習慣、飲食文化都大相徑庭,甚至操著一口純正天津話的人也越來越少,只有一張天津戶口還在維持著一份單薄的體面。
面對瘋長的物價,他們也是無力的,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能夠在天津購房依舊是這代人窮其一生的夢想。
因為650公里的距離差,天津和涉縣之間還曾有一趟專門的綠皮車聯通,早上8點36從涉縣出發,晚上10點28到達天津,全程14個小時,票價只要48塊錢!幾代天鐵人,大都有擠這趟車的經歷。
可惜的是,2017年4月15日最后一趟4481綠皮車停運,全部升級換成了空調車,獨屬于一代人的記憶也徹底沒了!
時光荏苒,但屬于天鐵人的記憶卻永遠不會消失。還記得小時候最愛逛的天津鐵廠百貨大樓嗎?現在重新裝修后,已成為涉縣地區經營規模最大的大型國有商場。
已經關閉的天鐵游泳池,是不是也曾承包了你整個童年的快樂時光?
被當地百姓稱為“八五醫院”、“老三院”的天鐵醫院,小時候去這里打預防針哭鼻子的場景是不是還歷歷在目?
一中讀初中,二中讀高中···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自己的同班同學幾乎沒變過,這種體驗真是太奇妙了。
每一處,都是滿滿的回憶和不舍。
每一處,都是天鐵子弟曾經努力生活的痕跡。
為了心中的理想和更大的世界,這注定是一場越來越遠的“行走”,也一定是一場無論走多遠都要回來的“情感遷徙”。
總有人需要堅守在這片土地。
總有人需要為這里的建設前赴后繼。
總有人需要扛過父輩的大旗,戰斗在這片土地上。
那就讓我們上吧!
感謝這群可愛的人,感謝這群舍小家顧大家的人,感謝這群心中有大我的人,是他們的遠走和犧牲,守衛著天津的鋼鐵事業蒸蒸日上,用潤物細無聲的堅守,感動著整個天津。
雖然你們在與天津相隔650公里的涉縣,但我們的心從未分開。
天鐵永遠是天津的一份子。
你們永遠是天津骨肉相連的至親。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