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著那空蕩蕩的戲臺子,仿佛還殘留著當年人頭攢動的喧鬧,那陣陣吶喊的余音依然在我耳邊回響......”定下神來再望望戲臺四周雜草叢生和周邊的繁華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之下映襯著傳統文化的流失和一個時代的逝去。
勉縣清明廟會伴隨著清明節一年一度的來臨,它原本是本地老百姓紀念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但隨著年代的推移漸漸演變成一場當地的文化盛宴和集會。小的時候一聽說要去趕清明會就激動萬分,心里便念叨著廟會上賣的小吃、手工泥娃娃、吹糖的老藝人,還有各種套圈之類的小游戲,但最最熱鬧的莫屬那老戲臺子上的戲曲演出。
看大戲是我爺爺那一輩農村老人最熱衷的,也是唯一、僅有的娛樂項目,二十多年前爺爺那一時代的老人們基本生于舊社會二三十年代,現在他們大多已經離去,健在者年齡也已過百歲。京劇和地方戲的共同點就是依照中國歷史上某個大義凜然的歷史故事為藍本展開劇情,在我的兒時記憶里他們那一輩老人的身上就如同戲曲里的英雄人物一樣,流淌著舊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血液,忠、孝、禮、義。一諾千金、路不拾遺、威武不屈和貧賤不移等精神在他們那代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而這些卻是在當前社會下普遍缺失的東西。
在90年代末的經濟條件下,當時農村老人生活都很貧苦,但這絲毫沒阻礙他們對文化生活的傳承和熱愛。為了趕廟會看一場戲每天一大早動身,從周邊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村鎮徒步趕來,走路是他們那個時代獨有的交通工具,累了就地歇一歇吃點自帶的干糧再繼續趕路。等到武侯墓老戲臺子的演出一開場,下面便一片喝彩,臺下那些老人們衣著簡陋,有的打著補丁,有的叼著旱煙袋,有的戴著石頭鏡,遠遠望去一片的黑色中山裝的海洋。每當戲演到高潮部分的時候,臺下的老人都拍手齊聲叫“好、好”!一片片褶皺、滄桑的臉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燦爛的笑容,那一刻仿佛回到了民國時期屬于他們的年輕時代。
戲臺上的演員有紅妝艷抹的花旦翩翩起舞,有杵著拐杖的老旦喋喋不休,還有那舉刀弄槍的武旦呼來喝去。爺爺在臺下就一個勁指著臺上給我講:這個人是個忠臣,那是人個孝子……而當時的我卻是被爺爺抱在懷里哭鬧著要離開的孩子。
一晃有二十年過去了,現在偶爾開著車去武侯墓趕趟清明會,一路上會發覺各種公共設施規劃的越來越齊全了,會場上玩得東西花樣越來越多,賣的小玩具、小吃也越來越現代化,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難再看到有“中山裝”的背影。每次一進大門我便直奔老戲臺子而去,似乎有某種力量在召喚著我,但走近一看,我的希望便碎落了一地,眼淚瞬間噴涌而出。望著那空蕩而殘破的戲臺,當年臺下老人們的叫好聲悠悠揚揚飄入我的腦海,像一縷殘夢劃破記憶的夜空——臺上吟唱的花旦、臺下的旱煙袋、中山裝和爺爺,這一幕幕畫面沖擊著我的心房。
我轉身離去,回首再望了望那空蕩蕩的戲臺。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