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稱贊一個人時,往往用鋼筋鐵骨,鋼鐵意志,鐵人等等來形容。這無不說明鋼鐵的一個特性:堅硬。
鋼鐵是衡量一個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鋼鐵的運用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的發展史上,就把鐵器的運用當成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
對于古人而言,有了鐵制品,就意味著可以收獲更多的農作物;就可以打獵更多的食物;就可以有更鋒利的工具;就可以更好的戰勝敵人。故而,鐵礦石,冶煉技術在古代都是朝廷嚴格控制的,絕對不能流入到敵國。在兩國交戰時,往往鐵匠都會被俘虜而不是被殺害。
到了近代,鋼鐵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新技術的應用,產品質量和產量都有了飛躍式提升。以至于現在的社會已經徹底離不開鋼鐵了。例如,高樓大廈需要鋼筋來做框架;汽車、火車、飛機需要鋼鐵來做主體;架橋要用鋼鐵來做支撐;鐵軌更是鋼鐵制品,等等。故而,有鋼鐵是工業的食糧一說。
在戰爭史上,一戰和二戰尤其是鋼鐵技術的一個縮影,槍炮、坦克、地雷、飛機、軍艦、潛艇等,無一不和鋼鐵有關。而近代中國頻遭入侵,這也和我們的工業落后,鋼鐵產量不足有著直接的關系。清朝末年,我們的鐵路里程僅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鋼鐵產量更是嚴重落后于日本。這樣懸殊的差距,戰爭焉能不敗。
痛定思痛,這也是為何建國后我們大煉鋼鐵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骨子里我們深深的懼怕缺乏鋼鐵,懼怕落后。
時至今日,在以和平為主題的年代,我們的鋼鐵發展更為重要。因為工業發展的需要,因為高科技發展的需要,更因為國家競爭的需要。所以,鋼鐵生產有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產量取勝向質量取勝轉變,有傳統型向高精尖型轉變。
梁啟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國說》講道:青春如朝陽,如乳虎,如雛鷹,生氣勃勃、活力滿滿,孕育著無限的潛能和希望。在這千帆競發的時代,我們鋼鐵工人更要勇敢地挑起勇立潮頭的時代擔當,用更好的鋼鐵質量來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