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快遞行業也在不斷發展,現在想要吃全國各地的美食如囊中取物般便捷,只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不久,快遞員便會帶著美食叩響你的門鈴。作為一名吃貨,我更喜歡親自去品嘗各地的美食,雖然去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每到一處,我定要尋覓那些藏身在街巷深處的特色小店,這些小店雖然不是有名的連鎖店,沒有講究的裝潢,但是有最具地方特色的舌尖美味,就像我們韓城的薛家雜糧,普通的家常味道卻總能喚醒許多人塵封在記憶深處的回憶!
每次休假回韓城時,我總會光顧他家的小店,把自己喜歡吃的面食吃個夠。在眾多的面食中,我最喜歡的莫過于那碗暖身暖胃的米面。我想,在韓城的秋冬兩季,只要是土生土長的韓城人大概沒有不喜歡吃米面的,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精神依賴。在秋雨打窗或寒冬飄雪時,坐在屋里吃一碗熱騰騰的米面,那叫一個舒坦。
小時候,我們家米面做得最好就是奶奶,她做的米面,面條勁道不綿軟,米湯爽滑齒留香。記得奶奶曾說過,吃米面的面條以手搟面為最佳。手搟面和面的時候要和硬面,和好的面要經過三揉三醒才能用來搟面條。在醒面的時候,要用優質的陜北小米和黃豆熬制米湯,大火滾鍋后,小火慢熬,這樣熬出來的米湯稀稠適宜,米香四溢。熬制米湯的同時將時令蔬菜擇洗干凈,白蘿卜切條、南瓜切塊、豆角切段,還要將香蔥、香菜、大蒜切成末以備熗鍋潑油用。如果是秋天,還可以掰一穗嫩包谷,用刀切下玉米粒,加入米湯鍋里一起熬煮,這樣煮出來的米面透著一絲香甜,別有一番風味。
米湯熬好,蔬菜佐料準備好,下一步就是搟面條了。小時候看奶奶搟面條的動作是那樣的行云流水,搟出來的面形狀規則,薄厚勻稱。搟好面后,奶奶用搟面杖把整張面片卷起前一下后一下就像折扇子一樣,一折又一折,折成手掌寬窄的長條,左手手掌平放在面上,右手持刀,右手進左手退,隨著一陣“嚯嚯嚯”的刀切聲,長條變成了一根根細細的韭頁面,粗細均勻,整齊地排列著。
這時鼻子尖的韓城人,已經能聞到那一縷縷忽近忽遠的米湯香。開鍋,將準備好的時令蔬菜下鍋,蔬菜煮到半熟時再下面條,下面時要抖掉面條上的“面撲”,以防米湯過于黏稠影響口感。隨著面條在鍋里上下翻騰,另起爐灶架鍋燒油,花椒、辣椒段入鍋熗出香味,再把煮好的米面盛進大老碗里,在面上放上香蔥、香菜、蒜蓉、五香粉、辣椒面、鹽,用勺子盛熱油潑在上面,隨著“滋啦”一聲,一股青煙升起,漸漸彌漫開來,滿屋子都飄著熱油碰撞佐料衍生出來的香味。如此這般,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米面就可以享用了!
米面在六七十年代的韓城被稱為窮飯,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它能讓一家子熱熱乎乎的填飽肚子,挨過一個又一個嚴冬;改革開放后,家鄉的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米面成了韓城人嘴里的富飯,它的粗細搭配、原始烹飪,讓人們吃的舒心,吃的健康!
而今,身在異鄉的我,時常想念秋冬時節奶奶做的那碗米面,自己也曾按照奶奶教過的步驟做過幾次,卻總沒有奶奶做的好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知道缺少的恰是那一瓢黃河水,缺少的恰是那份濃濃的黃土情!
(責任編輯:zgltw)